泌尿道感染(Urinary tract infection)
是嬰幼兒常見的疾病之一,也是引起嬰幼兒不明原因發燒的最主要原因之一。根據統計,小於兩歲的不明原因發燒,泌尿道感染就佔了5%,其中一歲內的嬰幼兒發生率最高,尤其是男嬰;一歲後,則是女孩發生率較高。由於此種感染的症狀幾乎不明顯,常常容易被忽略而延誤就醫,如果一旦因為感染而導致腎臟受損,就可能會造成永久的損傷,無法回復,故需要特別注意。所以當孩子有不明原因發燒時,醫師都會做尿液檢查。
什麼是泌尿道感染呢?
泌尿道感染是指自尿道口、輸尿管、腎盂到腎臟之間,任何一部的細菌感染,在臨床上很難區別泌尿道感染的範圍及位置,因此統稱為泌尿道感染。
依照感染發生的位置,可以區分為 : 「上尿路系統感染 」及「下尿路系統感染」。
「上尿路系統感染」: 急性腎盂腎炎,細菌性腎炎,腎膿瘍。
「下尿路系統感染」: 膀胱炎,尿道炎,陰莖炎。
尿道感染的原因
引起泌尿道感染的細菌大多為腸內的革蘭氏陰性菌,其中大腸桿菌是泌尿道感染最主要的致病菌。泌尿道感染中,大多經由會陰部上行性感染泌尿道而造成,而血行性與藉由導管(如導尿管)造成的感染機率較少。
在新生兒時期,男孩的患病率比女孩還高,大多與先天性泌尿道異常有關。自新生兒時期後至青春期,則女孩的患病率就明顯高於男孩,這是因為女孩的尿道較短,細菌容易經過陰部侵入而導致發炎的原故。另外,憋尿、便秘、局部衛生習慣不良、水分攝取不構或盆浴等都可能增加感染的機會。
尿道感染的症狀
依照年齡不同,可能出現的症狀如下:
新生兒期(一個月內)
可以多種形式來表現,例如:體溫過低、發燒、黃疸、躁動不安、活動力變差、昏睡、休克、抽搐;也可能以食慾變差、噁心、嘔吐、腹瀉、體重不增來表現。而大多都是以發燒為主。
一個月至兩歲之孩童
常以「不明原因發燒」為主,有少數會以生長遲滯、延遲性黃疸、發紺、痙孿等方式表現。
兩歲以上之孩童
以典型的尿路發炎症狀來表現,如 : 頻尿、解尿困難、解尿疼痛、下腹疼痛、腰部疼痛、夜尿、血尿等等,可能合併發燒症狀。
如何診斷
(一) 採集尿液,檢查尿液中有無白血球、紅血球上升及 nitrite是否陽性
(二) 尿液培養有細菌孳生
如何治療
嬰幼兒,尤其三個月內,應住院由靜脈給予適當抗生素治療。
較大孩童或病情穩定者,可以口服抗生素治療即可。
完整的治療須依照病情輕重決定治療的時間。一般療程約7-14天,如果有併發腎臟發炎或膿瘍,甚至可能治療到一個月。
其他進一步檢查
(一) 腎臟超音波:
了解腎臟大小、外型、膀胱結構。
(二) 核醫腎臟皮質攝影(DMSA):
了解兩側腎臟功能以及是否有結疤組織。
嬰幼兒因尿道感染而發燒高達39度以上、抗生素治療期間仍然高燒,就要注意是否合併有腎臟發炎,就應接受DMSA檢查。
(三) 逆行性膀胱尿道攝影(VCUG):
了解是否有尿液自膀胱逆流至輸尿管或腎臟。而根據統計,泌尿道感染中的兒童有高達30-50%有逆流之情形。所以如果嬰幼兒有反覆泌尿道感染,都應該接受VCUG的檢查。
膀胱輸尿管逆流(Vesicoureteral reflux,VUR)
是臨床上最常見的尿路系統畸形
可以分五個等級:
- 第一級 逆流只在輸尿管
- 第二級 逆流至腎盂但沒有水腎
- 第三級 逆流至腎盂但腎盞有輕微擴張現象及水腎
- 第四級 逆流且腎盂、腎盞、輸尿管明顯擴張,水腎明顯
- 第五級 逆流且腎盂、腎盞、輸尿管明顯擴張扭曲且嚴重水腎
而等級三以上的孩童,都有可能需要開刀治療才能緩解。
如何預防
- 多喝水
- 勤解尿
- 避免憋尿
- 注意尿道口及包皮清潔
- 勤換尿布
- 女嬰用濕巾擦屁股時,由前(尿道)往後(肛門)擦
- 治療便秘
- 使用益生菌,可以改變腸道菌叢,改善便祕,減少尿道口致病菌的繁殖
- 使用蔓越莓汁,可以抑制大腸桿菌黏附於尿道細胞上。
- 對於包皮太緊的男嬰的反覆尿道感染,可以先使用類固醇藥膏塗抹於包皮將其推開,若效果不好,則考慮開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