爸爸媽媽帶著家中的寶寶來門診打預防針,常常問道:「為什麼寶寶的頭都歪一邊,轉另一邊後,寶寶又轉回去那邊」 經過詳細檢查後,治宇醫師都會跟爸爸媽媽說「寶寶的脖子只是習慣性偏向單側,因為脖子沒有摸到硬塊,而且脖子肌肉都是軟的,所以不用擔心,沒有斜頸的問題唷」。那麼甚麼是「斜頸」呢?會不會有甚麼問題?
斜頸是什麼?
斜頸症「torticollis or wry neck」常常發生在嬰兒或孩童時期,可能是因為:胎內姿勢不良、生產時受傷,或次發於中樞神經系統、上頸椎異常等等因素,造成一側的胸索乳突肌太過緊繃,導致頭部傾向患側而下巴及臉轉向對側。
可分為兩大類型:
先天性斜頸 : 較常發生
- 胸索乳頭肌腫塊:頸部活動度受限,且可在胸索乳頭肌上觸摸到明顯腫塊,是肌肉纖維化所造成。
- 肌肉性斜頸:頸部活動度有受限且肌肉較緊繃,但沒有腫塊。
後天性斜頸 : 較少發生
- 姿勢性斜頸:肌肉不緊,也沒有頸部活動度受限或腫塊,但頭部會慣性或在特定姿勢下歪一邊。
- 骨發性斜頸:由於枕骨、第一頸椎、第二頸椎的骨胳或它們之間的關節發育不正常引起。
- 神經性斜頸:由於腦部受傷或脊腫瘤或感染造成肌肉痙孿而引起。
- 皮膚性斜頸:由於頸部皮膚寬厚或組織鈣化而引起。
在新生兒中,最常見的原因為先天性斜頸,主要是單側胸鎖乳突肌緊縮造成,發生率大約0.8~2%,是排名第3常見的嬰幼兒肌肉骨骼問題,有5~8%可能合併有髖關節發育不良(dysplasia of the hip),位於脖子兩邊的胸鎖乳突肌,功能是負責頭的左右轉動及側傾,若單側肌肉緊縮,會造成寶寶的下巴與臉轉向對側,而頭側傾至緊縮的肌肉同側,即是患側,大約有一半的患者可在胸鎖乳突肌上摸到硬塊。 而大多於嬰兒時期會自行改善。
斜頸是怎麼發生的?
斜頸的成因至今眾說紛紜,目前大多是認為,可能是寶寶在子宮內的姿勢不良或過度擠壓所造成,也有胸鎖乳突肌擠壓造成的腔室症候群,或肌肉生長時血管栓塞等等的說法。與生產過程(難產)無直接關係。
斜頸如何診斷?
- 先觀察寶寶的姿勢和臉型外觀,拿東西讓寶寶轉頭左右看,如果寶寶的頭會側傾向肌肉緊縮的那一側,臉則轉向對側。
- 觸診發現脖子的胸鎖乳突肌緊縮或有突出硬塊。
- 超音波檢查,做為治療預後的參考。如果胸鎖乳突肌呈現全是纖維化的條狀組織,而沒有正常的肌肉組織,且復健治療效果不佳時,未來就有 高機率需要手術治療。
斜頸如何治療?
- 治療包括姿勢擺位、牽拉運動和主動誘發運動,其中最基本的也是家長們在家可以做的姿勢擺位調整, 方法是將寶寶的下巴推向患側,同時 將頭部輕推至患部對測,每次維持姿勢10秒,每次治療重複10回合,每天至少10次。
- 如果是肌肉緊繃而無腫塊,也可以時常幫寶寶脖子較緊側的肌肉按摩,幫助鬆弛。
- 如果超過一歲,情況嚴重且經過6個月的復健治療無效,需考慮外科手術。
斜頸會不會痊癒?
- 經由復健治療,超過9成以上患者能達到良好治療結果。早期發現、早期治療,效果好,而且可以避免併發症,幾乎是可以痊癒的。
- 如果沒有接受適當治療,可能會造成寶寶臉型不對稱,進而使寶寶在平躺時不易轉向對側,造成惡性循環。
- 嬰幼兒的頭經常只轉向同一側,也會影響動作發展的對稱性。
- 隨著年齡增長,患側的胸鎖乳突肌和頸部筋膜會攣縮變形,甚至有可能會造成下頸部及上背部脊椎側彎。
結論
「小兒斜頸」若不治療,會造成寶寶長大後難以彌補的問題,但即早診斷、即早治療可得到良好的治療結果,所以爸爸媽媽如果發現寶寶的頭總是歪一邊,要記得請小兒科醫師做進一步評估,必要時需轉介復健或手術治療,使寶寶能夠健康無虞又快樂地長大。